网站标签服务热线: 181-2980-5145(微信同号)

深圳市通连标准技术有限公司

专业第三方测试、检验和认证机构

181-2980-5145

覆盖全行业的检测认证服务

为您提供权威可靠的专业检测认证服务,提供专业的RoHS检测、UL认证、FCC认证、CE认证、3C认证等。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检”不断,理还乱

更新时间:2023-03-09 11:31:30 | 编辑:通连标准 | 浏览:285

检测机构的“乌龙”罚单



    一家来自欧洲的乳制品企业不久前收到罚单。



    处罚依据是北京一家检测机构对该企业市售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抽检结果——微量元素和添加剂等多项指标不合格。企业因此被相关部门“约谈”,要求“立刻在内地和香港下架,连电视广告都得停播”。



    然而两家大型检测中心随后对同批次奶粉的检测结果却显示,相关指标正常。这时人们才发现,出具第一份检测报告的机构,连检测奶粉的资质都没有。



    “几乎每家食品企业都遭遇过跟检测相关的乌龙事件。”前述乳品企业一位负责人说。



    随着中国的食品药品向现代化监管迈进,人们愈发意识到,以检验检测机构和专业人才队伍为代表的技术支撑体系,是食药监管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当下的短板。



    食药检测是专业的技术活,然而检测机构的设置却并不专业。以食品检测为例,全国共有一千多家与食品相关的检验检测机构,散落于农业、质监、卫生、食药等多个系统。食品企业会不定期接受各级各类管理部门的多项检测,结果却不共享、不互认。这既增加了行政成本,又加大了企业负担,同时还存在某些企业多次受检、而某些企业却总被漏检的弊端。



    不仅如此,各级检测机构的水平良莠不齐,一些检测机构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理解,甚至将行业推荐标准作为强制标准(国家标准)执行。



    “食品检测结果有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检测方法不当。”前述乳制品企业法规部人士说。但出了“乌龙事件”,由于检测机构的官办背景,企业往往选择“息事宁人”。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最新一轮食药监管体制改革的核心议题之一就是要整合食药检测资源。与此同时,检测机构市场化的大幕,也在2014年正式拉开。



    整合模式五花八门



    检测机构的整合并不顺利。



    “一个字,乱!”考察了全国17个省份食药改革情况的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胡颖廉总结道。与其他检测机构不同,食药系统的检测体系从食品安全危机年——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后才逐步建立。一些地方检测机构还在建设中,就开始了新一轮改革。



    根据2013年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整合的思路是将工商、质检部门相应的食品安全检测机构,划转到食药监管部门,包括人员、设备和经费。



    但改革推进过程中,整合模式却是五花八门。



    据安徽省食药监局办公室主任许伏新介绍,安徽整合了原省食品药品检验所、原省药物研究所、原安徽国家农副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统一成立了安徽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下设三个所,分别是食品检验所、药品检验与研究所、医疗器械与药品包装材料检验所。



    这是省级层面公认划转较为成功的例子。但在绝大部分省市,检测机构的整合实质上没有推进,仅划转了少量人员。这就导致专业执法人员和检验检测设备的缺乏成为建立基层食药检测机构的突出矛盾。



    以湖北省孝感市为例,市级食品药品检测所只有二十多人。“只能完成省里下发的检测任务,日常检测根本顾不上。”孝感市食药监局一位工作人员说。为迅速划转到位,在湖北一些地市,甚至划转了一些较大年纪的护士、助产士到食药监管部门或检测机构,有技术能力的微乎其微。



    在一些划转难的地方,食药监管机构只能重新购买设备,以打造自己的技术平台。但胡颖廉担心,这将造成大量的“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



    “食药技术支撑应该建立一个统一的大平台。”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以下简称中检院)一位内部人士对各自为政的地方整合并不看好。作为国家食药总局的直属单位和最高技术仲裁机构,中检院多次向食药总局递交报告,希望食药检测机构统一垂直管理,自上而下地成立一套相对独立的技术体系,形成数据共享和学术交流平台,同时不受地方行政因素干扰,但情况并未有任何变化。



    目前,中检院与各省级检验机构之间并没有隶属关系,各省所和市、县所也是同样状况。中检院副院长李波在2014年全国食品药品医疗器械检验工作座谈会上,把这种架构称之为“发挥(检测)系统整体力量的一种障碍”。



    检测机构市场化破冰



    在行政力量主导的整合之外,推动检测机构第三方化被认为是提升食药技术支撑能力的另一个思路。事实上,业界讨论多年的检测机构市场化已于2014年正式破冰。



    根据质检总局发布的数据,目前,中国国有检验检测机构数占检测机构总数近80%,民营检验检测机构数量约占19.5%,外资检验检测机构数量仅占0.5%,占比悬殊。



    今年以来,国务院至少在五份文件中明确对检测机构改革提出要求,关键词便是“市场化”和“检管分离”。最新的一份文件宣布,到2015年基本完成多个部门的检验检测业务整合。政府原则上不再开办一般性检验检测认证机构。



    这意味着,政府检测机构整合完毕后,下一步将进入市场化进程。



    “目前国内检测还是一个柠檬市场(经济学术语:指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劣胜优汰现象),大量检验机构处于小散乱的状态。”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副教授张继宏说。



    在张继宏看来,现在中国有2万多家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条块分割明显,缺乏统一规划、有效监管,不同部门甚至会出具完全相反的检测结果。



    在2010年的湖南“金浩茶油”致癌物超标事件中,最初,江苏省产品监督检验院检出湖南金浩茶油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茶籽油苯并(a)芘含量超标,但湖南省质监局却对外出示了检测合格的结果。



    另一个突出问题是行政垄断造成的行业壁垒。



    一个专业做蜂蜜检测的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总经理抱怨,现在对于检测机构的招标、抽检模式就像是为国有机构量身设计的。譬如政府不接受项目分包,这对于他们只擅长做某类检测的机构就很吃亏。机构成立5年,他没有承接过任何政府项目。



    尽管技术实力较强,外资食品药品检测企业想要进入中国市场更加困难重重。



    据欧盟商会相关人士介绍,在华运营的第三方实验室机构即使已通过国际认证和认可,也必须通过中国本土的认证和认可程序,同一公司不同实验室的每一项检测服务和产品都需进行行政审批,这给他们带来极大困扰。



    “食药检测行业已经到了必须市场化改革的阶段。”张继宏说。



    要不要保留“国家队”?



    在机构整合和推向市场的两股力量并行下,一个不得不提出的问题是:食药检测机构是不是要毫无保留地市场化?



    一方的观点是,应该把所有的检测机构都推向市场,优胜劣汰,整合自然而然就完成了,不需要行政主导。而另一方则认为,在市场化之外,还应该保留一些“国家队”。因为一旦进去市场,企业会因为逐利忽视食品药品监管的公共安全属性和社会责任感。



   “过去财政有经费拨给检测中心。如果有紧急任务交给检测中心,送多少都检。如果变成第三方了,送去能那么痛快地检测吗?”安徽食药监局办公室主任许伏新担心在面对食品安全危机时,使用第三方机构不一定能得心应手。



    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有两种并行的机构提供检验检测服务——公益性和经营性。政府通过建立政府检测机构或购买第三方机构的政府服务来满足公益性的检测服务。而经营性机构则尽可能与国际接轨,寻求市场化。



    拿美国FDA来说,该机构在全美下设150多个办公室和实验室,有数以千计的医学、化学和食品工程学博士做技术支撑。“美国有非常成熟的检测机构市场,但所有的药品审批检测、食品的添加剂、颜色剂检测全部归属FDA总部,并没有下放地方或推向市场。”胡颖廉指出,日本和欧盟的情况差不多。



    美国FDA局长玛格丽特·汉贝格表示,FDA管理模式已经转向风险管理,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政府利用新的检验和执行工具来确保“事前预防”,而不是“事后反应”。他们会投入大量资金研发“预测”系统,显然,这需要政府主导。



    另外在一些常规检测之外,有政府背景的机构往往会在一些基础性和前瞻性研究上增加投入,而这恰恰可能是市场化机构的短板。



    在一些学者看来,优胜劣汰的市场化法则并不能完全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政府需要有一支“国家队”,专门负责那些关系到战略层面和高风险的食品检测。



    “比如疫苗、奶粉等重要的食品药品的检测还是需要政府来做,但日常性、较为普通、没有战略意义的检测项目和机构全都应该放归市场。”胡颖廉说,“检测机构整合和市场化的目的是加强监管专业性和能力。如果改革之后,监管部门都失去了专业技术力量支撑,单纯推市场化又有什么意义?”



通连检测是专业、权威的第三方检验机构,已有超过十年的检测认证经验,已为上万家企业办过CE认证并顺利出口到欧盟国家。CB认证、CE认证、FCC认证、IEC报告、CCC认证、ETL认证,RoHS认证、中国RoHS、REACH认证、锂电池UN38.3认证、TELEC认证、NCC认证、BSMI认证、LFGB认证、ERP认证、加州CP65认证、EN71认证、GS认证、FDA认证、ASTM F963认证、CPSIA认证、SRRC认证等相关产品检测认证,欢迎来电咨询! 网址:www.tonglianlab.com


联系我们

深圳市通连标准技术有限公司是专业的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 拥有先进尖端的的进口检测设备和资深专家团队,可为您提供权威可靠的专业检测认证服务。

+8613421309185

contact@tonglianlab.com

广东深圳龙岗区深圳市通联标准技术有限公司

服务支持

微信:18129805145 QQ: 26908785

京ICP备666666号 Powered By YzmCMS内容管理系统 © 2014-2099 袁志蒙工作室 Powered by © 2014-2023